股市风险自负,政府管不了。
制造业产能过剩或许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存在某些关联,归结于四万亿显然缺乏经得住检验的数据支撑。从顺差率的影响或相关因素来看,跨国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世界(尤其中下等收入、转轨以及高增长国家组)工业比例与顺差率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存在严重的过度投资(超额投资率10%)。现阶段投资是不是都是无效投资,新常态是否要去投资,稳增长是不是不能扩大投资?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投资率被认为明显不合理,四万亿则被视为无效投资的典型和产能过剩的根源。宏观调控是不是对改革的不信任、新常态是不是要去宏观调控? 虽然中央一再强调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科学进行宏观调控。必须去唯GDP,但不能简单去GDP。其中,工业比重与人均GDP存在先正后负的倒U型或抛物线型的复杂关系。
因为伴随劳动力从农村、农业到城镇或工业领域的转移即劳动力再配置结束和吸引外资等技术引进效应的减弱,一国生产率必然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潜在增长率进而现实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慢。我国此前青年待业人口比例也比较高且一直以来工业比例比较高,出现一定的顺差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以上事实中的T1也许是读者们比较熟悉的,但是对其它事实可能不太知道或不准确地了解。
例如在西方绝大多数理论里,投资和消费、投资和劳动者收入都是正相关的。这些事实很难用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我们发现关于趋势性变化的一些典型事实包括: T1: 投资对产出的比值从1997年的26%上升到2010年的36%。FT中文网)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事实会被不断地发现,典型事实也会被不断地更新。所以在认定这些典型事实之前,我们对主要经济数据进行了整理和调整,保证年度数据、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T4: 重工业资本总量对轻工业资本总量的比值从1997年的2.4上升到2010年的4。(作者分别任职于美国Emory大学和美联储、Emory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所以笔者认为,要做中国经济的研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大家比较公认的典型事实,而这些典型事实的发现和认定是需要过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能够解释这些很不同的事实呢?为此我们在论文里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一个有悖于这些典型事实的理论是很难被大家接受的。其中有些事实是大多数人已经了解的,但是有些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而且和国外的事实很不一样。如果这个推论是正确的话,要解决中国经济里一些很重要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投资过高、消费不足、创新企业少、收入差距加大等等,就必须解决轻资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发现的关于周期性的一些典型事实包括: C1: 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投资和消费的的相关性很弱甚至是负的。
从而造成了投资过多地进入重资产的企业,使得轻资产的企业(往往是偏消费品的、服务性的、小微的、创新型的、和运用更多人力资本的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发展较慢(T4和T5),也造成了劳动者收入比重的下降(T2)。T3: 长期贷款对短期贷款的比值从1997年的0.4上升到2010年的2.5。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最近我们将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宏观年鉴(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上发表的一篇论文(Trend and Cycles in Chinas Macroeconomy,by Chun Chang, Kaiji Chen, Daniel Waggoner and Tao Zha),这篇发现和研究了中国经济趋势性和周期性的一些典型事实。
第二,中国的金融机构要学习和研究更先进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方法,例如利用大数据产生的大量新信息来评估和控制风险,以便更好地为依赖人力资本的企业、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我们怎样把经济增长中趋势性的部分和周期性的部分分开?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有哪些典型事实,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又有哪些典型事实?这些典型事实和国外宏观经济的典型事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当经济增速下滑时究竟有多少是由于短期波动性,多少是由于长期趋势性的下降?发现这些典型事实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对中国的经济研究和经济决策都有重大的意义。说明一下,中国统计局的数据一般是需要经过整理和调整以后才适合做专业性研究的。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s,也译为 典型化的事实),往往是指大多数研究者公认的一些基础事实。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国需要做两件事:首先中国的金融体系需要为各种企业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产品和市场,摆脱对商业银行融资过度的依赖,不仅为国有企业和有重资产做抵押的企业服务,也让轻资产企业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简单地说,造成这些事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金融服务业的落后,中国企业过度地依赖商业银行的债权融资,这让有重资产做抵押的重工业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
在这个特定时期,需要客观估计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特定需求。这就需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实施统一监管。
由此看来,农村经济的电商化将会持续加速,并加快推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三、加快形成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保障 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供不应求,竞争不充分的局面并没有打破,农村金融供需缺口较大。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适应了农村非标准化的金融需求。
依托大数据,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增信服务,为解决农村市场主体贷款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方案。估计未来5年,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步健全,广大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逐步提高,将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普惠程度,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需求潜力。提要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与改革进入攻坚期的特定背景下,围绕农村改革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低成本地推广。
鼓励传统电商在为农村提供商品服务的同时,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等。一些地方的淘宝村、淘宝镇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形态。
二、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金融结构性改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时间、空间、成本约束,对创新金融模式和服务、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我们的信息化社会建设,不仅在城镇中初步实现,而且在农村中也在加快推进。
这个监管是以市场开放为基础,以事中、事后为主。首先,过去几年,农村居民对网购模式接受度达到84.41%,人均网购消费金额在500至2000元之间,并且仍有增长空间。
如,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开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为农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务。目前,一线城市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主战场,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第二,农村经济正走向互联网化。通过立法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厘清互联网金融发展涉及的主体地位、业务范畴、发展方向、监管体制机制等基本问题,系统构建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
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最为重要的是市场开放。第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制。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农村金融一直是金融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农民贷款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估计未来几年,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农村移动端网民增速更快,2013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到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